南昌AG九游会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13767097920

AG九游会中学教育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1-28 11:53:33

  AG九游会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广大中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结构、认识体育项目,明确锻炼目的、掌握动作原理,从而提高其锻炼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为今后参加体育活动乃至终生锻炼打下基础。但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也远未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依托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解读,通过对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四个认识误区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教师层面探讨提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助力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提升,推动新课标的落实实施。

  存在问题:这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片面性认识所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属于典型的实践性学科,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学科特点。但这不代表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很难割裂开来,而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对技能学习而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发挥三点关键作用:其一,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技能和方法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其二,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运动项目的内在规律,为技能动作的掌握提供指导,并防止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其三,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有助于良好的卫生和锻炼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任何轻视知识学习的想法必将对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

  正确解读: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段描述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框架(图1),也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在课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课标修订组的相关专家在解读新课标时,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方法一起称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三基”。

  存在问题:这种认识来自于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曲解。“体育与健康”不是“体育+健康”,而应该理解为“体育为健康”。换而言之,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并非简单地在原来的体育课程中注入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是强化了课程的健康目标。变更名称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仍然是一门独立和完整的学科,其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卫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的内容之外,运动项目的名称、健身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等同样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知识简单等同于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还会让基础知识教学“变味”,很难与小学科学、生物及生理卫生等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区别。

  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非常突出,以其基础知识为例,几乎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组成一个综合的、有序的体系。对此,有学者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分为“体育类知识”和“健康类知识”,这种分类方法虽有人为割裂“体育”与“健康”密切联系之嫌,却较清晰地表明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远非单纯的健康教育。即便是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中的“健康类内容”,也是与体育锻炼实践密切结合的知识,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的知识。

  存在问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长期以外,每逢雨雪天气,很多体育教师就在教室里安排一些运动常识介绍、体育比赛欣赏、安全锻炼知识等内容,向学生讲授运动知识。这种做法体现了体育教师在面对特殊天气状况的灵活性和责任心,本身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代代相传,却在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即体育基础知识只能通过理论传授的方式开展。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很多学校习惯在学期之初或者雨雪天气安排一定数量的体育理论课,讲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加之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意识,一味照本宣科地讲解体育理论,其结果当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重视和兴趣,对体育理论课表现出厌倦甚至抵触情绪。

  正确解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因此,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内容非常广泛,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形式多样的,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和固定的理论讲授形式。此外,正是由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辅,因此相当一部分基础知识可以与学生的技能学习紧密结合,以在体育实践课中进行渗透的方式来开展。总之,正确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存在问题:这种观点是狭隘的课程观所致。由上所述,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已经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课外阅读书籍、报刊等途径有所了解。如果教师固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只能通过体育课堂传授的理念,过于死板地执行教学参考书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教学,其结果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容易导致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厌烦的心理。

  正确解读: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章节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出“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向其灌输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大课程观”,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新课标提出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往往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体育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推动新课标的实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势在必行。体育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和提升自身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前言部分,增加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强调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前言部分进一步指明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由于国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带来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指出“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不良生活方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健康知识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因为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是树立健康生活观念的前提,是培养健康行为、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保障。因此,体育教师要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认真研读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并探索基础教学的途径方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在提升思想重视程度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应该通过对新课标“教学内容”部分的学习,梳理出课程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具体内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新课标延续原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四级水平的划分方式,在保证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不同学段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统筹安排。在合理安排同一水平内各类知识点的横向分布基础上,新课标非常注重同一类知识在不同水平之间的纵向联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保持各水平之间的同类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以“心理健康”类知识情绪部分的内容为例,四个水平的要求依次可以概括为:水平一,体验情绪的变化;水平二,保持稳定的情绪;水平三,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水平四,能够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的情绪。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体育与健康各类知识点在新课标中分布的横向和纵向规律,在教学中力争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完整和递进顺序。同时,应该在对地区和本校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有课程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类教材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融入各学年和学期的教学计划,明确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制订详细的教学安排。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如果想开展好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前提条件是自身相关知识储备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期刊,主动学习体育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的科学锻炼和健康生活理念,掌握运动项目的发展变化,拓宽知识的广度,拥有更新、更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善于联系运动实践,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挖掘技能背后的原理,拓展知识的深度,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以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为例,很多体育教师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练习,并且指出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准备活动的强度和量要更加充足一些。但当学生问起原因的时候,却只能以“冬天肌肉不容易拉开,不做好准备活动更容易受伤”来简单搪塞,却不能够说出“肌肉的粘滞性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一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与运动相关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用体育科学的规律、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口服、心服,提升教学效果。

  相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更为复杂,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更为灵活和多样。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灵活地选择并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不同内容的特点,可采用运动实践渗透、室内理论讲解、专题活动教育以及环境影响灌输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以水平三“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知识点教学为例,体育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技能教学中,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完成这些动作的主要骨骼和肌肉,以及其在完成技术动作中发挥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安排学生活动身体各部位时,要求他们同步说出活动部位名称,在身体练习的同时巩固了身体结构名称的知识。还有很多教师在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教学时,会结合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设计和开展一些应时的奥运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中了解相关知识。即便是对类似“营养饮食”等理论性较强,适合以室内课的形式讲授的知识,教师也要应该开动脑筋,尝试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

  从实际调查的结果看,体育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往往不及技能教学熟练和自如。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是丰富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由于基础知识教学的特殊性,这里所指的教学观摩,不应仅限于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时会带给体育教师很多新的启发和灵感。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适应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首先,开展一些学生体质健康、体能发展和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或跟踪调查,有助于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掌握身心发育的规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据此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方法,提升基础知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通过与基础知识教学相关的教学实验的开展,或者对已有教学实践的总结梳理,撰写科研论文,也有助于先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客观上对于学科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以研促教也是提升体育教师提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能够正视挑战,抓住机遇,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和提升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为新课标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做出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毛振明,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3]胡永欣.对体育卫生如何融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法探究[J].体育师友,2011(3).

  [4].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组织形式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包含了很多体育知识,比如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卫生保健常识、体育锻炼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等等。教材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给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指明方向,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帮学生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小学生通过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能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保护好自己。最终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从小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1.2.1 教材上理论性的基础知识与体育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体育学科的教学重点毕竟是通过动态的体育锻炼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体育项目上,但是学生在做这些体育项目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它的意义、操作标准等等体育知识。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加深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而这些知识学生需要从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上得知。

  1.2.2 教材上的体育锻炼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的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才能显现,想要让每个小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仅仅依靠短短的几十分钟体育课时间还远远不够。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上还有很多内容是教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利用好哪些身边的条件来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就可以把体育锻炼意识渗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1.2.3 教材上的体育基础知识还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不仅局限在教小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也包含了一些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生理知识、卫生保健知识、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也会用得到。

  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中的生理知识可以让小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人体的结构与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学习这些生理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这类知识的学习是让小学生了解一些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与体育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健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

  这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这里的内容包括了小学生可以参加的体育项目、锻炼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方法与教育手段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最适合用来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来给学生们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使用方法就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短片等更直观生动的方式来给学生们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当教师在给学生讲人体结构的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张人体结构图,图上标注着人体的各个部位名称等。教师根据这张人体图来跟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不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了。

  这种方法用在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讲解效果会非常好。使用过程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场景,之后教学生应该怎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比如,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模拟在体育锻炼中受伤的情景,看其他学生如何对这位学生的伤情进行及时处理。第三,问答教学法。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针对不同教材内容承载的体育基础知识,将其渗透出来作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是一种促进。教师要深刻的挖掘教材,并且在课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经验的基础进行素材化的处理,分析确定渗透的内容,预设渗透的时机,设计渗透的技术。例如:小学学习后滚翻。通过分析确定学习该教材需要渗透的保健知识技能是在学习滚翻类项目时热身活动要突出颈部活动,学习要循序渐进,保护帮助要顺势给力,给力要适度,要引导学生懂得当生理变化时心理也要进行适应性的变化,在生活中当因外力向后倒时,要屈体团身下颌收紧保护头,连续滚翻次数不宜过多,要有变化调整。渗透要随运动技能形成,合理地分配在每一课次的学习中;预设渗透的时机是准备活动渗透“突出颈部活动”并传授方法。滚动练习时渗透“屈体团身下颌收紧保护头”。刚开始练习时渗透“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完成,要引导学生懂得当生理变化时心理也要进行适应性的变化”。保护帮助练习时渗透“保护帮助要顺势给力,给力要适度”。

  4 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把技能考核和体育基础知识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我国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通常都是强调技能考核成绩,再参考学生在平时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并不全面。应把体育基础知识作为体育考试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可反过来促进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学习。只有把技能、理论、平时表现结合起来的评价体系才能完整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社会在呼唤终身体育,学校在奠基终身体育,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终身体育。终身体育需要运动技能,也需体育基础知识的保驾护航。所以在体育课中既要技能练习,也要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爱锻炼,会锻炼,终生锻炼。

  [1] 杨洪霞.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与组织原则探讨[J]. 新课程导学,2013(06).

  [2] 黄晓丽.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5.

  [3] 苏静. 变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4] 宋昔峰. 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

  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一些改变。相比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现今的语文不管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观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革,需要立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语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也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做出一定的改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应该看到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语文的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性作用。

  在初中Z文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讲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打开接触语文知识的窗口。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更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语法、修辞、阅读能力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有充分了解,继而为之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语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从而开展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改革工作。

  要想使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并深入挖掘,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可以对文章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中的细节之处。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详细了解,还让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对于文章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更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点,因而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耐心辅导,使其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依然会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输出,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情况,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显著。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种教育观念进行清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现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并在课堂上讨论。

  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思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章的不同观点,尊重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让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还需要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行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打好基础,发挥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而使初中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1]钱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2]钟建华.浅谈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综合类院校教育教学的必需内容,但与教师教育教学相比,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综合大学的专业内容都是向纵深和精细发展的,这与它特定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的科研、技术、管理人才,精细纵深的专业内容是他们职业素质的直接组成部分”[5],是在“广与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专与精”[6]。而教师教育培养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在针对性(将来是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专门性(是属于文科,还是属于理科)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广与博”[6]。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新动态、新研究、新发展及新成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内容是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目标个性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是使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养成必备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7]的内容,它包括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

  教育科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性知识,也是教师职业知识区别于其他职业知识的关键,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背景与规律、学生心理变化及应遵循的教学原则;能帮助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适度而有分寸的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把有益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等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的工具。由此可知,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既是实现教师教育个性化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职前教师而言,它是职前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实践“对于他们(职前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发展专业精神与信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内容,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类人才实践活动的特点。以与医生的实践活动比较为例,教育实践是教师直接参与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活动,而医学实践是医生直接参与的、与医学临床活动或义诊等有关的活动。二者最鲜明的活动范围区别是:教师在学校进行实践活动,医生是在医院从事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基本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0]等等。

  纵向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在“师范性”这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这是由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的。在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宽泛,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为小学教师奠定宽广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为小学教师承担两门以上学科教学提供保证。小学教师一般承担语文或数学再加一到两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才”教师,更需要具有多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除扎实掌握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外,在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还需精通一到两门其他课程内容,以适应教学工作。中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师教育相比,其综合性较强、内容较深,如哲学、文学、美学等,其目的是为教师从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由是观之,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差异,包含着各自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教师教育一般以语文、数学作为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为主。中学教师教育较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性强,专业内容划分细致。小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内容在中学教师教育中,几乎每门课程单独设置为学科专业,且内容较小学教师教育广而深。此处暂且不论学科专业划分,仅从学科专业知识角度说明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在学科专业知识内容上相比较的特殊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排。从知识难易程度而言,中学的知识内容难于小学,因而中学教师应掌握高于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由此可推知,在教师教育的教学中,中学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之难度高于小学教师教育,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逐级提高,这是由各自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等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在各自培养目标层次上的特殊性。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工具与条件。无论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他们除掌握反映共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学规律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内容外,还需掌握反映各自从教对象与从教阶段特殊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教师应侧重掌握反映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小学教学规律的小学生心理学与小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或小学数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法,以及测量与评价小学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等等,这些是小学教学活动顺利达标的保证。而中学教师应掌握反映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教学规律的中学生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中学学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法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等。因此,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需根据培养不同层次教师的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知识,便于教师根据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综上所述AG九游会,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无论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不仅为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而且保证了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今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的教育活动。而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承载体,基础素质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成长点和制高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推行创新教育,即创新性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生活在当今时代,即使是一般的生活、 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职业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训练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狭义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内部,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对象需要不同,传授特定职业所需的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技能,陶冶职业情操、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广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上,而狭义职业教育则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和分工。这里所讨论的职业教育是指在初中(或者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关技能的教育,任务是培养中等(或高等)技术人才和中等(或高等)管理人才。我国以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技校为主实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教育课程(或称文化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是指语文、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社会科学(政治、历史、社会学、法律)等课程。

  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经过近2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结构较合理、办学质量较高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明显加强了立法管理和政策指导,高等职业教育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9引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毋庸置疑,2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确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教育思想观念陈旧和存在某些错误认识,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在对待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方面,无论是在重视程度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福斯特(philipJ.foster)是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一名学者。他早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曾经担任过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比较教育中心主任;澳大利亚麦夸立大学教育学教授兼院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现为名誉教授。福斯特是以他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TheVoeationalSehoolFallaeyinDevelopmentPlanning)一文而闻名于世的。这篇名作不仅在职教理论界引发了一场长达1/4世纪的论战,而且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了当今“世界银行”指导各国职教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核心,换言之,福斯特的职教理论成了当今世界职教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他的理论中,他提出了职教与普教的关系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的观点。他指出,成功的职教需要成功的普教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扎实的普教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职业培训。福斯特认为,目前许多职教计划失败是因为受训者缺乏起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学校连这些本职工作都不能做好,那么“要指望学校参与一系列的从属性职教活动是很荒谬的”。在福斯特看来,学校在职教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来有效地继续其后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认为,这种职业训练最好通过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教育来实施。

  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的态度上,各国有程度上的差异。法国最为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其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中指出:“基础科学是技术革新的源泉。”其次,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其中仅职业技术教育,就有职业高中、短期大学、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90年代后期,一些著名大学也积极跻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行列,视“培养高级职业人”为己任,既面向广大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开设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业类课程,又面向高中选拔和鼓励有数理天赋的学生提前上大学,接受专业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把职业高中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一方面,学制、培训方式、专业设置不强求统一;另一方面,与普通中等教育、中等和高等专业教育、继续教育上下联系,左右沟通,以多样化和灵活性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日本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的比重。中等职业学校(职高)开设的普通课程较之普通高中只是授课时数减少,没有质的区别。三年高中段,普高和职高学生须取得相同的学分。从而改变了过去学生专业面窄、很少学习普教课程、转岗能力弱的局面,使他们大为增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能力。自70年代始,为改变过度偏重专业训练和技能的不合理设置,日本职高大力强化普通文化课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总时数安排上,把普通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比例调整为6:4。职业教育普通化是当前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经过7个月的调查,于1984年8月发表了《一项未完成的事业职业教育在高中的作用》的报告。报告高度评价了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及个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粘合剂,把学生的全部教育粘合在一起,使基础课的学习更加有意义,目标更加明确。报告批评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认为中学只看重大学,经常把一些职业教育的专业看作低能学生的“垃圾站”,从而忽视了“美国有近80%的工作不需要具有大学文凭的人去做,而且大部分学生也不会取得大学文凭”这样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报告呼吁: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否准备上大学,都需要基础和专业两种课程以及足够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学习要求。据此,报告建议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联系。

  新技术革命使得劳动力结构及企业产品变化周期缩短,它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工作变换的适应能力。为此,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别强调基础教育课程及基本技能的教育,尽量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在工种设置上合并了许多工种,最终合并成13大类进行职业基础教育。同时,专门设立了基础教育年,让所有学生在开始职业培训的第一年,学习职业所在大类的基础知识,并接受职业领域的基本培训。#p#分页标题#e#

  我国职业学校对基础理论的作用,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关于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采用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组合的形式。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上,各学校教学计划之间存在差异,大多数教学计划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为1:0.8左右,也有高至卜0.54,低至1:1.38的。无论教学计划安排是否合理,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轻基础、重专业的思想。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应重点学习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课程学不学无所谓。许多学校的教师和领导也存在一些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课课时一再减少;他们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应以学习专业为主,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只学专业课所必需的内容就行了。教师随意增减基础课内容,忽视了基础教育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难以学到系统的基础知识,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基础课教师由于没有竞争压力,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课上好上弄一个样,内容讲多讲少一个样,没有提高业务素质、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小学不同,学生没有繁重的家庭作业,没有家长的经常监督,更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要想把教学搞好,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其三,职业学校生源危机导致入校学生质量较差,职业学校成了“低成就生”云集的地方。他们基本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缺乏,使得新生人学第一年的基础课教学很难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受挫感。生源紧缺性和差异性是指当前职业学校“遍地开花”、普遍存在“生源紧缺、新生基础低而且参差不齐”的现象。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例,据考察,人学者参加中考的学生其平均分数只相当于满分的30%左右,且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300分之多。个别学生没有参加中考,是“零起点”学生,注册便能人学;更严重的问题是其中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基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生源不足导致生源质量差,给刚入学就要进行的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其四,基础课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资源缺乏。实验室仪器陈旧且设备不全,使基础课教师有心无力,举步维艰。

  其五,职业学校基础课缺乏有建设性的教材,没有职教特色。学校仍采用普通学校教材,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课时数调整授课内容。每位教师的认识不同,水平不同,处理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面对这些问题,基础课教师必须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改变观念,真正做到让学生“宽口径、厚基础”,以满足学生日后的发展需要。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立足于主动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提供条件和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可能性。其中“普通教育课程”的要求水平和定位标准以普通高中某一阶段的水准作为参照体系,与此同时,注重发挥学习潜能,辅以“因材施教”的“活模块”,使全体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之中,人人都有想生长、扩展、表现潜力的倾向,以及让每个学生掌握选择的权利,充分展示“个体”的“人格整合”及其积极向上的潜能。“知识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改变着从事社会活动的每个个体的人本身。知识社会所倡导的知识,应包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科技领域的,还有文化领域的;既有职业性的、文化性的,还有社会性的。总而言之,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必备知识,是通向未来的必不可少的“钥匙”,也是人们发展过程中的最佳“营养组合物”。正是鉴于“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若干思考,职业教育课程要从以“一般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功能的教育,转向整体地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新的课程目标应更加注重“自主性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旨在为在校的每一个学生“奠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其中继续学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非正规学习,或非学校、非学历教育,如在职培训、晋升培训和转岗培训等,将学习作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类是进人高一层次的学校深造,如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事实证明,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不能够终生享用无虞,而且也决不能错误地认为走出校门就意味着学习生活的结束。恰恰相反,现今的社会愈来愈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教育不再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本身将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职教课程以“自主性学习意识的养成和自主性能力提高”作为“宽基础,活模块”努力追求的方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方能有“继续或可持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否则一切都是“理想中的梦幻”。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了建立完善岗位任职教育的重大决策,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士官培训体制,士官培训已成为军校任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军校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型中,士官教育需以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对建设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为适应士官任职教育的建设发展,基础教学必须确立一个目标、转变两个观念、处理三个关系、推进四个学习。

  建立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虽然现今保留学历教育的军校都已形成了基本的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框架,但还没有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军事任职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任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按照任职教育的要求,拓展与优化基础学科专业领域,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兼通、任职与经历兼有、基础与专业兼融、部队与装备兼知”的教员队伍,完善“紧贴部队实际、紧贴装备发展、紧贴任职岗位”的教材体系,实施信息化教育模式,构建“针对性、系统性、规范性、开放性、动态性相结合”的信息化教育训练平台,健全“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立体化”教育管理机制,尽快建成与任职教育相配套的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再则,办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成熟的面向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基本的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框架,特别是有一支团结奋进、乐于奉献、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员队伍,为实现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与标准的影响,基础教育往往偏重于传授知识,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我们应着力改变这种状况,面向任职教育发展,树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更加重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观念,将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素质为主转变。

  当前,在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中,有人认为任职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不大,基础教育只要能保持现状就可以了的观念。然而,时代在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在发展,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任职教育,都不允许基础教育停滞不前,都需要基础教育的发展来支撑。当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在任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不是任职教育本质的要求造成的,而是因为任职教育的发展不够深入,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必须树立发展基础教育是当务之急的观念。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军校学历教育很强的第一任职岗位指向性,决定了学历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具有任职岗位指向性。由于培养岗前任职教育时间上的间歇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由于在逐级、分段培养的间隔期,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日新月异,因此,任职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应坚持稳固发展学历教育,积极推进任职教育,将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与面向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长期放在并重的位置上,在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下面向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同时,着力优先发展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加速建构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基础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的基石属性,造成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被动局面,致使专业教员经常抱怨学员的基础薄弱,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在一些同志的思想上产生了基础教育隶属于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关系不大的认识;这既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的严重不协调现象,也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没有理顺的体现。事实上,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院校教育的两个阶段,学历教育有之,任职教育也同样有之。我们应针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一体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基础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得以延续和具体应用。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能力是创新的关键,素质是创新的动力。传授知识是认知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是教育的初级目标;培养能力是实现知识到行为、理论到实践转化的过程,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素质形成则是知识和能力积累、提高、内化的过程,是教育的高级目标。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知识、能力的作用,更要看到素质、精神的价值;既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又要把提高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知识、能力AG九游会、素质的辩证统一,实施综合培养,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渗透能力培养,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促进士官学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军事专业、身体心理素质及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提高士官任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向经验学习、向学员学习、向同学学习、向团队学习。

  向经验学习,意味着士官学员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及他人经验的交流、提炼、总结、反思和改造,来获得知识;意味着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设计,都要有利于调动学员对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经验进行有效挖掘、整理、交流、汇集、批判、总结和提升;意味着任职教育基础理论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员或他人已有的经验支点,并有利于学员对经验的批判与总结提炼,有利于提高学员对未来和职业活动的自我驾驭能力。所以,任职教育转型,及其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从转变对待经验的态度和看法开始。

  向学员学习,意味着教员要放弃知识权威和知识垄断的传统优势身份,把自己摆在与学员平等的位置上,与学员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够为有效教学创造最有利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挖掘和调动每个学员所具有的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宝贵经验,让学员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成为教学舞台的主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激发的潜能;意味着教员要把研究学员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每一位学员,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学习需求、素质水平、能力特长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考评学员创造条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态度和立场,转变教学模式的工作,才能够具有明确的方向,树立坚定的信心,打开广阔的思路。所以,要叫响向学员学习的口号,要向着有利于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和调动学员主体参与的方向,重塑教学关系,重塑教学结构,重塑教学形式。

  向同学学习,意味着同学构成学员学习的重要资源,在特定情况下,对士官学员而言,向同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可能会超过向教员学习和向教材学习;意味着每一位学员既有向同学学习的权利,同时也担当着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帮助、分享学习收获、贡献独特经验、提供反馈意见、交流思想认识的义务和职责;意味着教学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为学员相互学习提供便利、搭建平台、成立组织、安排活动,使学员相互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教员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对学员的相互学习提供指导,既要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要保证正确的学习方向,形成一种学学相长、教学相长、学研相长、良性互动、正向激发的生动局面。所以,在安排任职教育教学计划时,除了考虑传统的教学关系,还必须考虑到学员向同学学习的需要,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安排。

  向团队学习,意味着团队对于学员学习、成长和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且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构成院校教育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到充分发挥学习团队的这种巨大教育影响力和发展推动力;意味着要建设稳固、持久、能够保证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规模适中的学员研讨班,作为实现院校任职教学目标和承载主要教学活动的教学堡垒,而不能仅仅设置主要发挥行政管理作用的学员行政班与学员党小组;意味着学习团队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经验背景多样性的价值,为学员、教员、管理者分派恰当的角色和职责,从而确保学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员向团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安排必要的小组讨论、合作、对抗、汇报等团队学习项目,使同一班次学员的全员学习活动、小组团队学习活动、个人自学活动保持恰当的比例。

  所以向经验学习、向学员学习、向同学学习、向团队学习,是任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支柱,也是我们转变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遵循。

  综上所述,在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基础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适应士官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使军事任职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部队的需要。

  2 卢黄熙、李旭、陈国红.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提高[J].海军院校教育,2004(2):21~23

  3 徐亨成、陈璞.任职教育中加强学员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06(1):38~39

  今天,社会经济文化处在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应与时俱进,以融合创新的思维模式凸显专业的特色。地方师院本着服务于社会需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面向于基层学科的办学方针,积极拓展专业学科的建设,美术学作为地方师院中重要的一门师范性专业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美术学科专业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的人才队伍。

  基础教育与师院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学学生都要到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从而走上教育职业岗位,基础教育部门在提升实习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映射出美术学专业建设的状况问题,促动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的构建,使其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学科领域和教育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基础专业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本身的实践性、理论性和审美性,围绕地方师院办学方针,优化学科,突出其专业特点和优势,把握住一专多能型师资教育培养目标,在目标明确、有规范性的专业特质中寻求发展。然而,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出现着不平衡的局面,本文正是从美术学学生教育实习的角度去阐述如何更好地建立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探索出适应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和方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健全的美术人才。

  教育实习是美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的课程,是在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安排下进行的,是师范院校培养基础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其独特综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实践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师院系部一般安排学生在四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实践时间为八周,这是1996年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教育实践八周。”教育实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工作实习,还参与美术特长班的辅导、学校各类宣传工作的实习、美术课外比赛的组织与辅导工作等。通过教育实习,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法知识和综合文化类科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中既全面锻炼了学生从事教育事业工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识行为,同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实习在课程安排中确实极为重要,通过实习还可以做到一些基础学校美术教育方面的调查工作,进而也让我们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检查美术学专业的办学方向、管理方法和课程结构设置,完善基础专业学科的建设。

  教育实习是高校学子亲临第一线教育职业岗位的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当前新课改下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从课程理念、结构设置、内容标准、学习活动和成就标准等方面的规范,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价值评判的制定都跟以往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为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切合时代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反映基础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社会相适应的特点。如此,教育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变得越来越宽广,基础美术教育与教学工作有多宽,那学生实习就有多宽,不同的现实需要就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如一些学校注重书法教学和书画课外的比赛,那实习学生在这方面就要有相关知识的能力,有些学校偏重于艺术科目的管理,实习学生则需相关管理知识了。教育实习的工作计划实行的是学校组织的集中定点实习和学生个人联系的分散实习,他们将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实习,由于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域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也将不一样,实习学校提供的文化环境也将不一样,在实习学校的软硬设施条件也将有差别。其次,教育实习的学校部门主要是中小学基础学校,也有少数到中等师专院校实习的,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年级对象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都会不同,那么在实习过程中侧重点就得采取灵活变动。此外,教育实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环节,要充分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把握好实习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质量关,让实习学校看到前来实习的学生都是优秀的,而不是来混日子的。教育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文化基础知识,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知识,不但要熟练掌握传统基础学科素描和色彩,而且还要会手工制作和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中小学学生的需求。现在影视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快捷,中小学学生懂的东西也很多了,要求老师的知识面也更宽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如一些实习生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制作不了解,对新媒体艺术不知道,这样导致实习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局面;以及要求实习学生掌握基本课堂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规范的业务知识体系。教育实习在教学工作上要求是多方面的,然而,地方师院教育实习的状况并不容乐观,教育实习的质量整体下滑,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不严密,课程设置不系统,学科建设缺少规范,基础训练较为薄弱,专业方向变动大,有时过于分散,有时又过于单一,教学上缺少的是严谨和规范,教学的责任心不够,教学上太过于随意性,许多教师不懂教学法知识,只重专业技能,不知专业理论,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重视美术学专业学科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规律性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状况关乎到美术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基础学科体系的调整。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和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关。